聖週五主受難日禮儀:在磨難中效法耶穌,信靠救贖之愛
(梵蒂岡新聞網)在禮儀開始時,主祭俯伏在地、信眾跪下祈禱;接著,舉揚十字苦架,講道後信友們上前朝拜十字架。這是主受難日禮儀獨特的環節。4月18日聖週五下午,聖座東方教會部部長古傑羅蒂(Claudio Gugerotti)樞機在教宗方濟各的委託下於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主受難日禮儀,共祭的樞機和主教們超過70人,司鐸有150人。齊聚在大殿內的4500名信友當中,坐在第一排的是美國副總統萬斯(James David Vance)和他的妻小。
十字架的智慧
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(Roberto Pasolini)神父在講道中指出,在充斥著「人工智能、計算機智能」等新興智能的時代,基督聖死與復活的奧秘向我們提出「十字架的智慧,它不算計,唯獨去愛;它不優化,只求付出」。在一個「似乎由算法來建議我們該渴望什麼、思考什麼」的世界,十字架「把真正選擇的機會還給我們,其基礎不是效率,而是交付自己的愛」。
一切服從
當天禮儀的讀經選自《致希伯來人書》(四14-16、五7-9),聖保祿宗徒在其中論及耶穌的「一切服從」。帕索里尼神父解釋道,耶穌的「一切服從」可詮釋為「懷著信賴之情接受,包括那些起初看似有敵意或者無法理解的事」。事實上,基督受難時,「不光是立刻遭遇這些事,而且自由地予以接納,將之化為救恩的道路」。如果我們懂得信靠天父,這救恩之路也就向我們敞開。
懷著依恃之心接受痛苦的意外
接著,教宗府講道神師指出,耶穌在受難的三個時刻,向我們展現出「如何全然信任天主」。首先,祂被逮捕時沒有反抗,而是自由地獻出生命(若十八4-6)。
帕索里尼神父表示,我們也會遇到類似於「逮捕」的情況,例如痛苦的意外、嚴重的疾病、關係的危機。此時,「我們也能懷著同一份依恃之心信靠天主,接受那使我們心煩意亂、似乎具有威脅性的一切」。這態度幾乎從不改變事件的發展,「但若是懷著對天主的信心、對天主引領歷史的信任,我們就能保持內心的自由與堅定」,磨難的重擔固然真實,卻不是「毫無益處」。磨難「開始激發生命」。
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得救
講道神師闡述的第二個時刻是耶穌在十字架上表達祂的需求,說「我渴」的時候(若十九28-29)。耶穌的身體「表現出最人性的需求,那是被愛、被聆聽、被接納的需要」。
同樣地,痛苦、疲憊、孤獨或恐懼也會使我們像苦架上的耶穌那樣「赤身露體」,而我們常會受到「自我封閉、假裝能自給自足」的誘惑。但我們應當為自己的需要發出求救聲,讓他人來滿足我們的所需,這或許是「愛最崇高、最謙遜的形式」。帕索里尼神父說,為了做到這點,「需要摒棄一切傲慢,以及我們能靠自己的力量獲救的幻想」。
將我們自己奉獻出去
說完最後一句「完成了」(若十九30),耶穌就斷了氣,將祂的生命完全獻給我們。教宗府講道神師強調,這揭示了「拯救世人的不是強力,而是愛的軟弱」。在一個追求表現的世界裡,很難「承認挫敗或負面的時刻可能是『達致圓滿』的地方」。然而,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向我們展現出「那時時刻刻能湧出完整生命」、能實現最美妙的事,即「最終將我們自己奉獻出去」。
為教宗和受苦者祈禱
講道結束後,全體參禮者在信友禱詞中懇求上主賜給教宗方濟各「生命與健康」,求主「為聖教會保守他,使之作為天主聖潔子民的嚮導與牧人」。此外,眾人也為受磨難的人和飽受戰爭之苦的人祈禱。
鏈接網址: www.vaticannews.cn
訂閱電郵新聞:http://www.vaticannews.cn/zh/newsletter-registration.html